发布日期:2024-11-27 00:26 点击次数:78
举报是家长、学生维护自身权益、监督学校教学行为的途径之一,但《半月谈》杂志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,由于成本小、门槛低、渠道广,少数学生或家长随意举报老师的情况逐渐多发、频发合肥期货配资,教育主管部门、学校以及教师耗费大量精力回复、应对各种举报。一些教师的职业荣誉感、获得感和责任感因此降低,在工作中变得消极。
如果对教师有意见,家长当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去反馈,这是很正常的现象。但为什么如今家长举报教师的现象多了起来,背后大概主要有两个原因:一是针对教师的监督机制逐渐完善,家长有很多渠道去反映对教师的意见;二是社会对于师生关系的观念发生了变化,以前教师权力较大,甚至针对学生日常的打骂都被很多家长视为正常的教育行为,如今则不一样,家长更加疼爱孩子,对于规范教师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在这种背景下,家长对于监督教师的诉求显得更为强烈。
追求更好的教育,需要规范教师的行为,从这个角度上看,针对教师的监督当然很有必要。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,由于彼此扮演的角色不同,家长对于教师职业缺乏了解,双方势必容易发生误会。家长主要通过孩子来评价教师的行为,孩子传达的信息是否真实,即便真实,是不是教师就一定错了,这些问题都很难一概而论。不排除部分家长过于敏感,师生之间发生一点小矛盾,或者学生单方面反馈对教师的意见,家长就动辄向“上面”反映教师的问题。
任何领域的监督都无法保证百分百准确,误伤的情况很常见。关键在于,相关机制必须过滤掉一些无效的监督。媒体报道提到很多家长、学生随意举报教师,举报理由五花八门,除“管教学生”外,还包括作业布置得“太多”或“太少”、对学生太温柔或太严格、回复信息太晚、当着学生吃外卖和没经验带不好班等。这些问题即便存在,也不需要通过举报来解决,完全可以当面与教师沟通。而接受举报的部门,按理说也应该对问题作必要的分类,不必所有问题都启动监督程序,但遗憾的是,恰恰相反,有关部门在收到举报后似乎有些僵化——媒体援引教育部门有关人士的说法称,按照相关规定,每次接到针对教师的举报,他们都要调查、核实并回复。
完善的监督机制反映了教育管理的进步,但是,任何机制如果没用好,很可能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。从目前媒体呈现的信息看,当务之急是要梳理举报相关的应对流程,如果所有的举报不分青红皂白,最终都达到教师那里,老师动辄得咎,时常陷入举报的压力之下,势必会增加他们的工作和心理负担;如果有关部门对举报分门别类,化解掉一些不必要的误会,那么相信教师会轻松很多。
家校之间误会很常见,一方面需要加强日常沟通,另一方面可能也需要在观念上逐渐取得共识。家长的很多意见其实归根结底都源自教育观念的分歧,比如,有的家长溺爱孩子,不忍心看到孩子在学校遭受哪怕细微的挫折,甚至排斥老师的惩戒措施。但是,众所周知,教育应该容忍一定的惩戒,家长要形成这种共识需要一定的时间,因为这涉及对教育本质的理解。
无论如何,家长应该清楚合肥期货配资,很多问题未必要通过举报来解决,什么问题需要响应什么样的沟通机制,在行动之前要想明白。